在湖南做两化融合辅导,换脑之际,直奔很久就向往的曾国藩故居。
儿时,父亲告诉我:你的名字来自于李鸿章家子孙的大号。那时家乡的李鸿章、刘铭传和淮军等传奇少时就铭记心底,知其感恩于曾国藩,也一直是我长期想追溯到曾家故里看看的夙愿。
(曾国藩故居门前的荷花池,远眺的马鞍山脊)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这里是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富厚堂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
芳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
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系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来到了富厚堂。一进正堂,神龛上写着“石柱高勋",解说员告诉我古时候的字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念的,所以应该念做“勋高柱石",这是曾国藩60岁生日时皇帝赐给他的。对面墙上挂着“肃雍和鸣”的匾,是曾国藩自己书写的,笔力刚劲有力。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尤其是得胜加封后主动裁军25000人、天下只有一人的高见,为后人不宜居功自傲树立了楷模。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也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从正堂向左走,看到了这两幅字,能说明的是二人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但把二人并列在这里是否有点不妥?
“笃亲锡祜、无慢室、藏书楼、望云思亲”等,曾国藩可真是用心良苦啊!自己做到了,还让后人不要忘怀。据传,李鸿章也是三进三出曾国藩帐,最后一次,曾国藩还把刘铭传(后李中堂差其首任台湾巡抚)等人送给了李鸿章,大家在刘铭传故居的刘老圩子里,也看到了当时的刘铭传是怎样读书的。突然回想起儿时父亲告诫我的“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出处,也从曾家这里得到了验证。所以每每有外地朋友、客户来合肥,我必安排去李府看看的原因。
久仰的曾国藩故居真是耐人寻味,意义深远,鼓舞斗志,造福后代!来此的合肥人自有不同的感受!
(宋 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