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经信委信息产业推进处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1日 |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讲解“两化”深度融合问题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讲了三个重要观点:“两化”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存在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两化”深度融合上狠下功夫。 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李毅中认为,“两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两化”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把新型工业化道路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其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重要任务之一。 李毅中说,多年努力探索实践,我国的“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表现为: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促进了技术改造、提升了产品研发、提高了装备智能化水平;信息技术已运用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培育了一批为企业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基础支撑能力得到加强,新一代无线通信、互联网、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等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研发和产业化。信息通信网络、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信息安全评测等服务平台为“两化”融合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工业行业企业转型发展,在全国形成了一批“两化”融合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江苏省共有17个省级“两化”融合产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面临严峻挑战 在推进“两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时,李毅中指出,主要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缺乏紧迫感、危机感;“两化”融合“广度”、“深度”不够,环境亟待优化;信息资源整合滞后,推进“两化”融合投入不足等问题。 李毅中说,“两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战略理念,我国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为什么我国“两化”融合“广度”、“深度”不够,环境亟待优化?李毅中说,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推进到全部行业、企业,大多数地方仅是停留在试点示范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和网络,集成应用、系统开发不够,探索实践尚未上升到标准、规范,缺乏总体设计、实施方案、有效措施和政策支持。 另外,我国信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依赖引进,多数高端芯片依靠进口,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服务不能满足需要。 加快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站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任重道远。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历史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问题,需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李毅中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融合环境,要加快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出台。这有助于发挥政府的引导、指导、组织和推动作用。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是当务之急。” 李毅中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艰辛努力。要运用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努力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生产线、基础设施运营的信息化水平;要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怎样以“ 广覆盖、全渗透”为抓手,把“两化”融合引向深入?李毅中的观点是:要把信息技术嵌入、渗透、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要素水平;要把信息技术从制造业向能源、电网、交通运输、航空、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及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从源头抓起,实现全过程覆盖;要把信息技术扩大到社保、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文化艺术等社会各方面,改善民生、拉动消费。 李毅中最后指出,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靠政府政策导向、组织推动,更要靠行业企业奋发努力、自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