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老的内容

老的内容

两化融合成工业转型升级强力助推器

2011年4月,合肥成为国家级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近日,合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迎来“期终考”,颇有特色的两化融合实践迎来8个亮点的评价。    

        当信息化的种子投入工业的土壤,能量集聚爆发。于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合肥工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数据说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超过660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43.6%,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56%。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到47%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3%。

  点线面多维推动两化融合

 “供应商可以在网上查询库存,根据订单和库存情况及时补货;采购订单100%由网上下达;通过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二维和三维设计工具的良好集成,产品上市周期平均缩短21天……”在验收会上,美菱的代表介绍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

  这只是合肥推进两化融合的一个点,通过点上企业示范、线上产业联动、块上区域集聚,两化融合之花绽放在工业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市级财政专门设立两化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三年来累计支付鼓励资金1.5亿元。

  产业联动,推动集群发展。汽车产业,以江淮汽车为龙头,推动汽车产业协同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研发和供应商管理能力;家电产业,以海尔、格力、美的、长虹、美菱、三洋等为龙头,推动家电整机研发和面向产业链的第三方协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家电产品智能化水平……

  2010年以来,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平板显示、光伏等重点行业,我市先后认定了10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荐被认定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3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同时认定桃花工业园、双凤工业园、蜀山区经济开发区、包河区工业园4个园区为市级两化融合试点园区。

  促企业发展助工业转型

  企业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带来的是效率的增强、利润的增加、竞争力的提升。

  合力叉车应用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运行,企业制造费用下降7%,准时交付率达到100%,人均年产值上升到157万元。

  美亚光电运用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准时率提高50%,订单准时交付率提升到95%,管理成本降低10%,推动企业于2012年顺利上市。

  工业插上信息化翅膀,带来的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提速,是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经济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家电行业为例,美菱、格力、海尔、三洋、长虹等家电整机厂通过开发和应用家电行业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带动了上千家配套厂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行业整体竞争力。2012年,全市家电产业实现产值1309.8亿元,工业增加值298.9亿元,同比增长12.5%。

  得益于两化融合,同时反哺两化融合。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约为21.2%。

  深度融合继续纵深发展

 “合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有8个亮点,今天的验收工作是一个里程碑,希望合肥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实践,探索两化深度融合。”在验收会上,工信部两化融合验收组的负责人如是说。

        验收会上,验收组的专家也为合肥未来两化融合的实践建言。“下一步合肥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形态等的创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特别是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业中的两化融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范玉顺建议。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东华则建议,合肥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聚集精英,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深度融合已是未来我市两化融合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下一步,我市将以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为切入点,分层分类推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工业做大做强。

信息来源:经信委信息产业推进处